UABB罗湖馆预告 | 桥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
1
UABB罗湖馆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Shenzhen),简称UABB),自2005年创办,至今已有17年,2022年第九届主展场首次落地罗湖。罗湖馆是介绍东道主罗湖区的主场,位于主展场金啤坊D1栋2层,在今年双年展展期结束后,罗湖馆将作为半永久馆继续保留。
2
桥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
文章开头的火车动态景观酷不酷?这是展览视觉设计师(未设计的小盟姐姐)取材罗湖桥形象及火车窗景快速移动所做的创作,还包括了字体、图像、文创品甚至家具,这套系统既再现了工业时代铸铁桥的特征,又将深圳速度和罗湖的城市意象做了结合和表达,不知符合你心目中的罗湖印象?
展览以“桥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为主题,主要展示罗湖区的城市历程和城市更新成就。
桥接有三层寓意
一是本次罗湖馆与香港馆毗邻,反映着罗湖与香港通过罗湖桥相连接,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山水相连的空间位置关系;
二是桥接本意是个网络链接术语,有链接万物之意,形象地诠释了罗湖区作为湾区枢纽向四周辐射的定位;
三是桥的动词化,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连接罗湖的历史与未来、人文与社会、城市与大自然等多个维度,既展现了罗湖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的生动实践,也呼应了本届双年展城市生息的主题。
为突出“湾区枢纽”的定位,罗湖馆空间设计以“树”为原型:枝繁叶茂的形态,寓意着罗湖如同枢纽,链接万象,我们利用模型和影像,营造艺术感和趣味性十足的观展体验,与室外平台的公共装置,共同展现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禀赋,体现新罗湖、向未来的朝气和活力。
3
罗湖馆室内作品
来到展馆前,我们首先会遇到门口的迎宾作品:《起步罗·湖·桥》。它既提醒我们“桥接”的展览主题,也暗示罗湖(桥)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地,同时也是为观众进入罗湖馆做必要的地理历史知识准备:了解罗、湖、桥都是指什么。这个冷知识相信95%的深圳人和罗湖人都不一定清楚,所以你需要往罗湖馆走一遭。
罗湖馆入口的作品《起步罗·湖·桥》中的三个小问,为观众“热热身”,作者:未来+(钱梓涵),未设计(王小盟,李巧婷)
室内展览内容有三大板块,分别从建筑、城市和大自然,多维度展现了罗湖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罗湖馆内的空间布局,主要通过中心放射型的天花装置将室内展品有序组织起来,通过布局的向心环绕和材料的反射效果改善空间的不规则状态。
我们用天花板的圆环象征罗湖当年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心和起点位置,向四周的放射则隐喻了先行改革开放的罗湖区如榕树般根深叶茂,辐射四方,彰显了罗湖区“湾区枢纽”的定位。
呈放射状的作品《改开原点,开枝散叶》装置,作者:黄泽林,深化设计:未来+(彭柳迪)
与天花的放射装置相呼应,展馆的地面则突出了罗湖得天独厚的“湾区枢纽”区位优势——从罗湖出发到达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交通状况被整理成放射信息条,构建出1小时通行圈。中心圆形内是罗湖区的抽象地图,展示了罗湖区的三处口岸、两座火车站和主要的对外交通干道,还突出了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地理格局。
作品《从罗湖出发》构建的罗湖一小时交通圈,作者: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未来+(张春蕾),未设计(王小盟,李巧婷)
如何通过视频讲述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乃至未来?特别是如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对照同一片土地的发展变化?
在放射状的“枝叶”装置末端连接了三个大屏幕,分别从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和深港协同三个方面,十分生动地再现了罗湖改革开放40多年旧貌换新颜的沧桑巨变。有未来+(陈昊)、骄阳图像与城市云图团队联合制作完成的罗湖古今的空间叠加、对照展示和漫游体验;也有在“小河弯弯向南流”的传唱声中展示深港发展关系的影像作品,包括当年的东深供水工程概况、供港货物“三趟车”的回忆,深港边界,在罗湖生活的香港人等等,让观众从多个角度了解深港关系;还有点石数码运用实拍、三维、合成、特效等技术,一镜到底展现城区生长的过程——《这里,是深圳罗湖!》;以及来自罗湖的年轻学生们通过游戏Minecraft搭建的自己的学校(深圳市翠园中学东晓校区)、周边社区以及深圳河两岸原始地形地貌等。这是一种自发地参与城市建设的行为,公众从兴趣爱好出发,搭建自己心目中的罗湖。
罗湖的年轻学生们用游戏Minecraft搭建的作品,作者:李佳霖,范博睿,孔昱程,周轶甫
说到罗湖标志性建筑,你会想起哪些呢?
在不久前,为了了解公众对罗湖的城市建筑印象,罗湖区政府和策展团队一起,发起了一个罗湖各个年代标志性建筑的公众投票。现在展馆中心悬挂的23个精美建筑单体模型,就是公众投票的结果。这些地标按照螺旋线上升排列,就像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过去走向未来,讲述着罗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3个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分别代表了罗湖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光辉记忆,作者: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未来+(曹鑫雨)
如果说中间悬挂的23个建筑代表着罗湖发展的积淀和印象,四周悬挂的4个罗湖重点更新片区模型,则代表着罗湖当下的发展重心,以及未来的新地标。它们分别是“笋岗-清水河片区”、“蔡屋围片区”、“湖贝片区”、“新秀片区”。这些更新模型还叠加不同年代地图信息,在展示未来形态的同时,也增加了可与之对照的现状及历史积淀的痕迹,生动展示了罗湖区城市更新蝶变的历程。
通过在地区模型上叠加历史地图,直观感受城市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作者: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未来+(曹鑫雨)
这次展览,罗湖馆与香港馆共享同一个空间,象征了罗湖与香港隔河相望的地缘关系。因此在面对香港馆的一面,策展团队邀请一位在深圳实践的香港建筑师吕达文,专门创作一幅他从香港进入罗湖的城市印象作品。
作品《“复合城市,多重构图——香港建筑师看罗湖》局部,作者:吕达文
4
罗湖馆室外作品
在罗湖馆室外露台上,还设置了三组艺术作品和绿植景观,抽象展现了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环境,寓意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现实中你很难在真正的罗湖桥头合影,但可以在这座“罗湖桥”上打卡留念!或许我们可以将隐藏在山林间的罗湖桥请回来,成为公众重新认识的罗湖IP形象。
以罗湖桥为原型设计的休憩作品《坐在罗湖桥》,作者:未设计(王小盟,朱森森)
作品《山河与城廓》以罗湖起伏的山峦及城市天际线为题材,创作成有金属质感的霓虹灯壁画。画面将罗湖的山河城廓以香港视角水平展开,形象表达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构成和特征。壁画描绘的梧桐山轮廓,也和阳台上向东眺望的梧桐山景及电视塔形成对望之势。
作品《山河与城廓》局部,就像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作者:未来+(柴登攀)
在展馆室外的大阳台上,你还能发现一组起伏如山峦的装置。这是建筑师黄泽林结合自己居住在梧桐山下的感受,按照罗湖环山高度数据进行的艺术加工。作品最高的山峰,同样与向东可眺望到的梧桐山景形成对话。
以梧桐山为原型设计的休憩家具《罗湖山、城、人》,作者:黄泽林
在户外阳台的转角,还有一件罗湖城市更新中得到实施的城市雕塑《向上》的小样品。展现出新时代罗湖活力十足与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我们希望观展的朋友们,在这变革的新时代和过去三年的抗疫中,都能感染这件作品乐观向上的精神!
作品《向上》象征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罗湖汇聚,作者:谭旭
展览希望你的印象与作品之间也建立“桥接”,期待在展厅或者网络上得到你的留言评价,也期待与你在罗湖馆相遇!快来罗湖馆打卡参观吧!
主策展人
黄伟文
未来+学院创始合伙人,CTO;哈佛设计学院LoebFellow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士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重点从事城市设计方法与工具研发,探索中国城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陈雪
未来+学院创始合伙人,CEO;建筑师,咨询师;重点擅长将系统思考等方法论应用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展览策划、产业规划及运营等领域中,并成功孵化诸多项目。
展览日期
2022.12.10 - 2023.12.10
开幕式时间
2022.12.10(周六)
地点
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金啤坊D1栋2F
主办方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承办
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
策展团队
未来+
视觉设计团队
未设计
影像支持
罗湖区委宣传部、深圳骄阳视觉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城市云图团队、华润(深圳)有限公司
参展团队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陈雪/陈昊/柴登攀/城市云图/曹鑫雨/范博睿/黄伟文/黄泽林/孔昱程/罗湖区宣传部/李佳霖/吕达文/彭柳迪/钱梓涵/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深圳骄阳视觉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谭旭/王博/王文靖/王小盟/袁贞燕/张春蕾/周轶甫/赵小龙
策展团队成员
黄伟文(总策展)/陈雪(总策展)/张春蕾(助理策展人)/彭柳迪(执行)/曹鑫雨(执行)/柴登攀(执行)/陈宇(执行)/钱梓涵(媒体&活动)/符名威(商务)/方仪(行政)/徐梦君(财务)
文字内容 | 黄伟文
编辑 | 钱梓涵
摄影 | 彭柳迪,张春蕾
审核 | 陈雪
未来 + 学院 是一所面向中国城乡问题,融研究、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非正规学院。学院应用批判思维、设计思维和系统思维,探索村城营造——一种适用乡村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法,系统提升城乡品质。未来+在创新教育同时,还以“空间智库”方式介入实践,以“栖居实验室”负责研发。目前研发产品和工具包括六维资源/影响评估、六维城市互动智能模型、六维村城营造课程。未来 + 学院学员对象主要为愿意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致力于提升栖居品质的人,包括学生、专业者、管理者和爱好者。